物联网  >   智能医疗  >  正文

陈雨涵院长:只要老人适用,就是最好的养老模式

  “在我看来养老没有专不专业,只有适用与不适用。”——陈雨涵院长

  

 

  ▲万寿福居养护中心行政院长陈雨涵

  她孤身一人从台湾来到重庆,凭着一腔热血,投身养老事业,只为探索出真正适合老人的养老模式。她是万寿福居养护中心行政院长陈雨涵,一个与众不同的养老从业者。

  

 

  为什么做养老?

  陈雨涵院长原本是学医出身,却并未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因为做医生容不得一丁点儿差错,毕竟是人命攸关的大事,会平添许多心里负担。所以她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从事药品销售相关工作。做销售,会跟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多年的积累让她总结出一套与人打交道的特殊技巧,然而在内心深处,她却并不想在这一条跑道上走到底。

  陈雨涵院长是台湾人,母亲从事养老行业,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对这一行业有很深的了解。台湾早于大陆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护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国际上负有盛名。在读大学期间,她一到寒暑假都会去长照协会打工,参与每年的养老机构评鉴。通过一次次的评鉴,陈雨涵院长积累起了相当多的经验,对于养老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思考。

  在结束了药品销售工作后,陈雨涵院长毅然选择了养老行业,因为大陆养老形势严峻,而机构养老才刚刚起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大陆养老机构服务品质参差不齐,想要找到合适的平台也非易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重庆万寿福居养护中心这个养老项目,对万寿福居养护中心的先进模式、硬件配套有很浓厚的兴趣。

  经过实地了解和沟通后,陈雨涵院长发现,万寿福居养老项目也需要一套较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双方一拍即合。她觉得,台湾和大陆的文化、生活习惯相近,台湾的养老体系及护理模式对大陆养老很有参考价值,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探索出真正适合老人的养老模式。

  

 

  养老护士必须专业、有爱心

  在深入养老行业后,陈雨涵院长发现一个现象:现阶段我国养老护士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陈雨涵透露,在台湾以及大型医院,一名优秀的护士工作职责不仅是辅佐医生,还要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度上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在接触内地一线护士的工作情况后,陈雨涵院长发现内地护士独立思维能力较弱,她认为有意识地培养一线养老护士的专业思维是有必要的。养老护士应该具备从生活细节观察老人的喜好,生活习惯以及潜在需求的能力,进而摸索出适用于老人的护理方式。

  陈雨涵院长加入万寿福居后,给自己设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护士,力争把她们培养成专业的养老护士,给老人带去贴心和温情的服务。

  她觉得,选择养老护士,首先看的不是经验有多丰富,而是是否有一颗温暖的内心。因为只有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温暖,才能慰藉老人孤独且荒芜的晚年。

  

  ▲护理部聚餐

  在选择护士时,陈雨涵院长第二看重的就是年龄,她会有目的性的选择20岁上下的护士。因为年轻人有活力,能给老人带去欢乐和新鲜的生命力,这种隔代陪伴的模式在欧美已有成功案例。不过这些年轻的护士经验不足,思考和观察能力欠缺,她便用简单的方式去引导她们观察、分析老人的生活状态、语言行为,并教他们以最适当的方式与老人互动。

  陈雨涵院长用了半年时间打磨,一个专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护士团队逐渐形成。在万寿福居正式运营的半年里,这些护士和老人相处十分融洽,她们除了对老人进行耐心细致的照护,还会与老人进行更多的互动,并用镜头记录下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一些美好的生活瞬间,就像是跟家人、跟朋友一起生活,彼此间并不是冰冷的看护关系,更像是一种温情的心灵陪伴。

  护士们和老人一起种豆芽,享受收获的喜悦

  

 

  护士和老人经常一起唠嗑,有说有笑

  

 

  护士带着孩子与老人玩,就像是一家人

  

 

  护士小姐姐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照顾老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和满足需求

  在万寿福居养老护理中心,陈雨涵院长遇到了许多类型的老人,特别是失智老人,这对她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喻婆婆是万寿福居接纳的第一位失智老人,由于家属未对老人的生活习惯进行详细的介绍,护士们很难开展工作,陈雨涵院长也为此感到头疼。简单的梳理后,她要求护士每天记录喻婆婆的生活细节,每隔一周进行总结分析,逐渐推测出喻婆婆的喜好,比如喻婆婆不喜欢下雨天,一到下雨天心情就不好。同时也能够根据喻婆婆的一些肢体动作,知道她想干什么。喻婆婆生活习惯形成后,在万寿福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康复理疗,现在喻婆婆能自己动手吃饭、上厕所、走小段路,还能主动表达:“我想出去走走。”

  林婆婆因严重心衰西南医院放弃治疗,家属送来万寿福居临终关怀,引起全院工作人员的重视。林婆婆刚来的时候坐轮椅,不说一句话,每天24小时照护,病情也不稳定,随时可能送医院。在陈雨涵院长的带领下,经过三个星期的细心照护,林婆婆重燃了生命希望,竟然能自己动手吃饭,还主动要求进行走路训练,接受康复理疗。

  

  ▲林婆婆在进行走路训练

  在照护老人时,陈雨涵院长延续了台湾养护的传统,主张尊重老人,以老人的需求为目标去做。考虑到多数时间老人是坐着的,她便要求护士跟老人说话必须蹲下来,这样与老人之间才能更加亲近,没有距离感。就像喻婆婆,陈雨涵院长会定期去看她,蹲下身拉着喻婆婆的手说说话。久而久之,哪怕失智了,喻婆婆居然也能记住陈雨涵院长,有时候会说一句:“你来啦。”陈雨涵院长说:“我一直坚信人手心是有温度的,希望这里的老人都能感受到温暖。”

  陈雨涵院长表示,刚开始做养老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家属的不信任、不放心、不配合,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养老机构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多少会有些偏见。随着入住老人身体和心情的好转,家属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主动与工作人员沟通的次数增多。陈雨涵院长说:“老人吃什么药、带什么水果家属都会问我,甚至看望老人时也会顺带来看我。”这种信赖感让她十分满足,也坚定了她做养老的决心。

  

 

  只要老人适用,就是最好的养老模式

  中国已经全方位进入了老年社会,养老形势严峻。未富先老、独生子女等难题是其他国家不曾碰到的,只能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

  在陈雨涵院长看来,中国式养老还缺乏的一方面是“喘息服务”,即政府花钱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或是请专业人员去家中照料,或是把老人接到养老机构照看,既让家属喘口气,也让老人康复得更好。这在国内还是个新名词,在欧美一些国家则是常见的社会服务。另外养老机构也应该创新养老模式,提供日间照料、临时照顾、上门照顾等服务,给老人们提供多种选择。

  此外,陈雨涵院长一直奉行的准则是:做养老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万寿福居,哪怕给老人添把椅子,她都会自己先试试是否舒服,分析老人是否适用和满意。陈雨涵院长觉得,养老不分国内国外,也没有专业与不专业,只要是老人适用的,那就是最好的。

        未来,希望有更智能的科技产品,可以应用到养老方面,智慧养老,让老人们体验到方便的生活。

上一篇:大数据智能软件----“糖护士”

下一篇:商丘市立医院举办《探索医院极致服务之智慧》讲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