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医疗:信息安全问题待解

  虽然基于物联网医疗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和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在逐渐成熟和进化,但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其离“药丸”还有着相当一段距离。

  不远的未来,某个早晨,你被报警声惊醒,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提示你该去医院或请家庭医生为你检查肝脏问题了——你会乖乖听话,马上行动起来吗?

  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渐显现,我国医疗的负担愈发沉重,而已显现模糊雏形的物联网智慧医疗系统将大大助力解决此问题:通过智慧医疗体系的进步,病人可以选择在家治疗,医生可以远程监控患者的治疗进度和相关数据,诊疗效率获得明显提升。

  从概念上来讲,物联网医疗的“物”指代医生、病人、设备三个对象;“联”,指代的是信息交互,这种交互须可感知,可互动,可控制;“网”,则更多指代基于标准的流程,而非简单的互联网工具。

  2010年7月,无锡市首个医疗物联网院士工作站落地无锡人民医院。业界普遍认为,这是物联网技术在中国医疗领域全面步入应用实践阶段的标志,因为这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健康”工程,真正实现了可实现物联网对“人”和“物”的管理——当然,而今看来,这一六年前的标志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概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物联网医疗正在形成大的潮流已毋庸置疑,但真正实现概念上和实践上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年来,发力于医疗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和设备供应商逐渐将重点集中于可穿戴设备和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如雨后春笋般萌生,确实为公众展现了一幅幅美丽风景。

  英国市调机构Juniper Research近日发表的《2014至2019年智慧健康与健身穿戴式装置:装置策略、趋势与预测》报告预测,到2018年,穿戴式装置市场将成长为3倍,从1900万台的规模,成长到6000万台。而其中,医疗领域与穿戴式装置可以说是“绝配”,医疗电子需要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配戴在身上,时时监控生理信息,因此,穿戴式医疗装置,也自然被认为是穿戴式装置市场的中流砥柱。

  但预测也认为,虽然可穿戴设备市场在逐渐成熟和进化,但离“药丸”还有着相当一段距离。

  国内也有分析认为,穿戴式设备与医疗本身的链接和契合能力正在被质疑。因为无论智能手环,还是睡眠纽扣,如果不能进入医疗机构智慧医疗体系,其生发的作用将仅限于预告、保健,甚至是心理抚慰等浅层。欲实现环节贯通,应该是在智能设备装备于身体之上后,使人真正成为医疗物联网的一分子,形成区域网络于全网络的互动,以最终实现良性的智能医疗模式。

  更多专家将视角落在了医疗机构的物联网化这一点之上:未来的物联网医疗,应以医疗机构平台建设为主,可穿戴设备等患者端应用作为辅助,方能实现真正的有机互动。

  2016年年底,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同着眼点,IBM携手各方,推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资产管理(EAM)等系列解决方案,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试用此方案的先行者。

  虽然众多公立医疗机构已越来越多与物联网医疗技术服务商展开了合作,但真正形成大的趋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便包括运维环境与成熟时间。有专家表示,医疗有其严谨性和保守性,现在物联网毕竟无法保证100%的信息安全,如果黑客对无线医疗设备入侵,将会造成极大的医疗事故。

上一篇:如何构建牢不可破的物联网安全?

下一篇:微软Sopris如何守住大物联网的安全防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