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I 2019 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精华导读

  作为近年来最大的风口,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改造,远不止是勾勒一个美好生活的想象,在很多领域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令人激动的创新成果。但就眼下而言,广泛和有深度的“人工智能+”的实现还需要时间,在实践层面新技术与传统行业尚需更多融合。

  变化已然发生,今天正在见证。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从行业到全社会,未来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发展契机?让我们一览与会嘉宾的分享和洞见。

  中科院院士张钹: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有大量毛病,且是根本性的

  人工智能的核心应该是知识表示和不确定性推理。对人工智能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知识,而非数据。机器应用数据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类,但人类在应用知识方面要强于机器,如果两者无法结合,人工智能就无法很好地与产业结合。他认为,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做出来的,只不过这需要时间。

  人工智能实际上经历过两代,第一代是符号推理,第二代就是目前的概率学习,它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解释和不可理解。

  为什么人工智能需要可解释性?假如人工智能将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践中,那么人类就必须要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想”的。比如智能驾驶汽车要上路,如果人类不清楚工作原理,那如何放心的把生命安全托付给计算机?因此张钹提出要建立可解释、鲁棒性(即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状态)强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发展安全、可靠和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他提倡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这还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数学、脑科学等的结合与突破。

  徐宗本院士:数学与 AI 的关系是「融通共进」

  融通共进,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一是数学,因此人工智能想要行稳致远,就必须先把数学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数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数学的维度而言,机器学习表示的是一个函数空间或参数空间的优化问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来看,数学与 AI 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提倡「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中具体的结合方式包括:第一,数据不够模型补,模型不精数据上。第二,物理机理启发,知识融入。

  卡内基梅隆大学 Justine Cassell:担心机器取代人?要相信人类!

  人工智能的生命是由人类赋予的,它使用的数据都由人类负责输入,因此人类在如何塑造人工智能方面掌握着绝对主动权。未来是否会出现机器统治人类的局面,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的意愿:你是否想要生活在一个被机器接管的世界?她认为大多数人的答案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也就无需担心我们在未来会被机器奴役。对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妥善发展人工智能,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自动驾驶泡沫破碎 技术、市场、生态和成本四个要素不可忽视

  汽车的自动化已经做到极致,我们认为自动化是人工智能的好助手、大哥哥,但是自动化也遇到了天花板,要人工智能的解决,自动化并不等于人工智能。驾驶员开车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智能水平是自动化无法解决的。

  比如北京有一条规矩,叫做礼让斑马线,那自动驾驶车怎么礼让斑马线呢?所谓礼让斑马线,是绿灯打开了,你本来可以往前开,但是人行道有一个老太太还在慢慢往前,这时候最好不要开,表现出人类的文明,要等一等,等到什么时候算好呢?这里面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理,自主驾驶也要遵从常识。问题就来了,怎么让这个车自动学习“常识”呢?这就是难点。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挺好,但是不行。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一句话,自主驾驶来解决无人驾驶问题,恐怕还不靠谱。

  科大讯飞 刘庆峰:机器不会替代人,未来是“人机耦合”的时代

  新一代人工智能突破有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算法突破、脑智同飞和人机耦合。对于未来,他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是“人机耦合”。

  未来的人和机器并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协同发展的关系。刘庆峰说,人要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人和机器的深度协作才是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真正落地的关键,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伦理和人文发展的需要。人机耦合不仅在翻译领域,在几乎人工智能落地的所有领域,应该都代表未来,不仅是技术趋势,也是伦理和人文的需要。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 Shai Ben-David:人工智能的可学习性能否判定?

  在业界,近些年来机器学习在人机对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场景下取得了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改造未来社会的无限热情和期待。但在学界,却有不少科学家指出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局限。而Shai Ben-David探索的就是这样一个机器学习的本质问题:我们能不能判定人工智能的可学习性?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要给定了对学习任务的一个精准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去判定一个机器学习算法能否进行学习并执行这个任务。但Shai Ben-David通过研究给出一个惊人的答案:不一定!这项成果近期被发表了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一刊上。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 So Young Sohn:用科学研究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她的团队将一直致力于通过研究,解决工业社会中的问题,用学术成果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互联网+”的模式已经过去,未来属于“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智能化转型目标,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的“东风”,实现发展跃迁。

  相对于过去20年的互联网革命,今天的智能化更加复杂。在他看来,过去20年互联网的创新模式是相对简单的,它只是把传统业务转移到线上,创造了新的渠道,但对于业务本身并没有做出太多改造。

  而智能化是技术上的创新,要在对传统业务流程非常熟悉的前提下先做信息化改造,实现信息流通,再完成数据化。

上一篇:IOT 扫盲之 -- WiFi Light Switch如何连接及安全小知识

下一篇:AI虚拟主播方案简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