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   智能农业  >  正文

中化化肥:化肥智能制造,实践“互联网+农业”

  导读:我国农业特别是化肥行业面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化肥零增长”三重课题。为了破解课题,中化化肥积极探索行业转型升级道路,并在实践中结合“互联网+”的新趋势,以科学施肥为目标,着力进行化肥产业升级改造,切实提高生产、流通、使用效率,提高定制化服务水平,建设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深化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化肥行业“中国制造2025”的系统方案。中化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是“终端智能配肥机+云端数据库+电商平台+农业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农业施肥大数据,实现肥料配方、生产、施用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的智能一体化,在线下配备物流和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流和服务流的融合。为农户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化肥”或公司,前身为“中化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化集团的成员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化肥供应商和分销服务商,涵盖资源、研发、生产、分销、农化服务全产业链。本公司于2005年7月成功收购China Fertilizer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及其附属公司(“化肥集团”)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97),是中国化肥行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中化化肥在国际化肥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是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会员单位、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全球17家理事单位之一。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化肥进口商,拥有逾60年的化肥国际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关系网络实力,是中国进口化肥的主渠道,为保障国内紧缺化肥资源供应、调剂余缺发挥骨干和建设性作用。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商之一,拥有最齐全的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肥料以及专用肥、缓控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能力。公司在中国主要的农业省、农业县拥有自己建设的、国内最大的分销服务网络,覆盖了中国95%的耕地面积,是中国最大的化肥分销服务商。公司积极推进全球视野的资源获取战略,拥有磷矿资源位列国内前十。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实施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特别是化肥行业面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化肥零增长”三重课题。为了破解课题,中化化肥积极探索化肥行业转型升级道路,并在实践中结合“互联网+”的新趋势,提出了建设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化肥行业“中国制造2025”的系统方案。

  第一,提高粮食产量迫切需要科学施肥,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粮食的持续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二,降低农民投入成本迫切需要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提升流通效率,一方面改善施肥效率;第三,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迫切需要定制化服务,如针对性施肥方案以及作物解决方案;第四,中国农业和化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化肥工业转型升级,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水体、土壤污染,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云端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系统、智能配肥终端、综合服务平台四个部分。实现的关键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化肥生产与终端个性需求的低成本对接,利用农业部数据库、农业科研成果奠定化肥配方的智能算法和农化服务的智力基础,以化肥生产企业为核心整合外部资源,最终实现化肥工业升级、农企信息对称程度提高、用肥数量和成本下降、种植过程科学精准、农民增产增收。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工作包括:

  (1)智能配肥机终端的深度开发与建设。化肥智能制造需要进一步迭代研发智能终端配肥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重点完善智能配肥机联网模块,优化信息传递、远程监控、远程管理功能。

  (2)开发电商平台,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继续开发完善电商平台系统。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以及更加优惠、便利的方式,为终端农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农资产品、农技服务、及其他配套服务(如供应链金融)。为终端农户提供化肥线上化肥购买渠道。通过对农资渠道进行压缩和改造,压缩渠道费用,为终端农户提供低价、质优的化肥等农资产品。

  (3)开发农业大数据系统,完善算法平台。与农业部等部门深化农企合作,开发领先的农业大数据系统。整合链接农业部测土数据库、农业部专家数据库、地方农业部门数据库,同时挖掘整理互联网可检索数据,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大数据库。联合科研院校,开发农业种植方案和产量预测算法模型,并做到算法智能更新、自我优化。

  (4)着力建设云服务平台。围绕农民各项种植经营需求,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界面,向农民提供种植所需的全部决策支持和全流程辅导提示。并与线下农业服务力量结合,提升中化化肥在农业服务方面传统资源优势的线上体验,同时探索农业服务领域的“众包”模式,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降低农业服务社会总成本。云服务平台建设将打造中国版的Climate,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5)深度整合农业金融服务资源。与融资、保险等金融机构跨界协作,通过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这一有效媒介,将金融服务更大面积的惠及广大农民。特别关注土地流转信托、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性农村金融解决方案的落地。

  (6)利用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化肥生产、流通、种植的协同服务。一是利用电商网点和智能配肥服务站相融合,尝试一店一机或多店一机模式;二是依托电商的农村循环物流体系,实现低成本的化肥终端配送;三是链接农产品收购和订单农业电商,帮助农民撮合农产品销售。

  (7)以原型创新方式加速推进智能配肥服务站建设。有效整合体系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利用中化化肥销售服务网络和品牌仓储优势,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种植需求,加快推进智能配肥服务站网点建设,为配肥终端适配、电商平台和数据平台应用、社会资源整合、协同优势发挥提供实践验证和数据支撑,为项目的大范围推广和愿景蓝图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015年完成了“互联网+农业”项目前期探索工作,培育了互联网能力,为资源整合做了充分准备。具体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四项:

  1、中化化肥“互联网+农业”战略规划

  综合研究了各个农资企业在科学施肥、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探索情况和农业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分析了农资产品生产、交易、流通、使用、服务各环节的特点和改造空间,明确了互联网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智慧农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中化化肥“互联网+农业”的建设目标、实现路径和商业模式。

  2、电子商务试点

  2015年8月12日,第一家电子商务体验店在河南通许县上线运营。截止目前已经在河南、广西、湖北、河北、安徽开设了10家电子商务体验店。在试点区域实施过程中,发挥公司分销网络渠道优势,探索出以经销商+代理人的商业运营模式。在农化服务方面,探索总结了线上问题解答和线下预约现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该线上销售与服务模式在广西柳州电子商务体验店运营效果良好,在后续湖北咸阳、广西宜州等地区推进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落地模式探索

  作为工信部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农业部全国首批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试点企业,我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前期工作:获得农业部授权产品外包装标注“配方肥”字样,大力推进配方肥下地;将掺混肥作为重点战略产品进行营销推广,广泛搜集市场反馈信息;先后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科技中心,配置先进仪器设备,进行测土配方研究和服务试点;在公司层面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服务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和分销网络分工配合,整体推进农业服务战略实现;在河南、河北、辽宁、湖南先后投入了8台自动配肥机,进行智能配肥的试点试验,在此过程中,不断对设备进行改良升级和模式调整。

  4、与政府开展合作

  积极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信息进村入户现场会等活动,与吉林省农委、江苏省农委、安徽省农委等就业务合作进行接洽,希望能发挥协同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提高经营效率,目前正在推进中。

  在科学施肥方面,与“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的安徽明光市土肥站开展合作,就农企对接整建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作利用政府土壤数据和服务资源,结合企业农资供应能力、电商服务能力、项目落地能力,开发建设智能配肥服务站进行合作对接。

  (四)建设规模

  2016年底,中化化肥建设完成全国数据中心。不断完善内部数据库搭建,完善优化内部配肥算法,形成化肥智能制造及综合服务体系的中枢大脑。全年智能配肥机网点数量达到200个,初步产生规模效应。

  2017年底,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和农业基础进行划分,联合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及科研院校成立6个农化服务中心,进行区域作物研究、土壤检测与研究,形成农化服务团队,为当地农户提供田间作业指导、农业生产培训等服务,形成区域终端零售店销售的技术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年智能配肥机网点,网点数量达到500个。

  2018年底之前,智能配肥服务站功能趋于完善,能够实现向周边农民提供全面的种植解决方案和线上线下服务,同时开始利用淡季承担一部分新型农民培训和电子政务下乡的公益功能。在全国乡镇布局1000个智能配肥服务站,服务规模种植的农民数量达到10万户,覆盖种植面积2千万亩,年提供配方肥100万吨。电商平台要达到200亿规模,覆盖1350万农户。

  三、经验效果

  2016年1月27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其中在推进化肥“减量化”行动中,重点提出“开展农企合作,加强与中化化肥等企业的合作,探索农企合作新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配方肥到田,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

  (一)提升种植水平,降低化肥用量,增加农户种植收入

  1、预期目标

  根据前期试验示范结果,大田作物使用配方肥可以增产6-8%,节约成本60元/亩年。这也就意味着,到2018年,随着1000台智能配肥机的布局到位,将服务2千万亩土地,直接带来的效果:全国全年增产160万吨粮食(按80公斤/亩增产计算);全国全年节约成本12亿元;农民增收260元/亩,全国全年共52亿元。配方肥比传统化肥用量降低30%即减少化肥用量21公斤/亩年,预计全国降低化肥用量42万吨。

  2、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智能生产网络建设之后,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和生态,中化化肥希望发挥自身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经营主体参与到整个生态的建设上,也只有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数据积累和更广泛的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才能够更好的云计算的准确性,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服务和支持。

  智能配肥机的使用友好性和规模效应会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和测土配方的丰富程度而逐渐加强,复制和借鉴成本将逐渐降低,而云端数据库的共享价值也会被进一步放大。配方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针对性更强的施肥方式将形成带动作用,同时,灵活机动的电子商务交易形式和线上线下配套的农化服务体系也将提升农户的用肥体验。预计2020年将实现全国布局10000台配肥机,届时将实现全国全年增产1600万吨粮食,节约化肥成本120亿元,农民增收520亿元,降低化肥用量420万吨。

  3、项目的成长性

  化肥智能制造升级为“农业智能制造”模式后,将整合农业运营体系中诸多参与主体,将参与主体整合到平台模式中,降低多环节、多参与者造成交易成本畸高的现象,提高运营效率,提高收益,进而改变整个农业产业链现有的资源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实现生产方式跨越式的变革。

  项目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概念在农资、农业领域地落地,做到“授之以渔”,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二)电商平台直达农户终端,降低农资流通成本

  解决所覆盖农村地区的农资流通不畅、农技服务不足、农户耕种科学性不高的问题,2020年预计实现社会经济价值总额约420亿-700亿。其中,按照平台覆盖59%中国农户家庭,每户产量提升15%-25%计算的话,可增加农户种植收入410-680亿元;按照平台农资交易额135亿元,压缩流通环节利润10%-15%计算的话,可降低农资流通成本13.5-20亿元。

  

 

  想知道您的企业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吗?

  想提高企业申报的成功率吗?

  想了解更多企业关于“申报项目”的情况吗?

  联系:安徽君周生产力促进中心

  固话:055164935507

  移动:18856925256

上一篇:沃丰农业智能配肥中心徐州铜山站投入运营

下一篇:大丰收农事记:智能监控,手机也能参与果园管理了!

延伸阅读